[ STE Relay Column : Narratives 199]
カ シンライ「揣着“创”“造”的心,让商业给社会生活带来新鲜空气」

日本語訳はこちら

カ シンライ He Xinlei  / 早稲田大学経営管理研究科

[プロフィール]中国江西省出身。出身大学は中国政法大学で、法律従業資格を取った。法律を勉強しているうちに、ジャーナリズムに興味を持った。それで、2016年、中国伝媒大学で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博士号を取った。2016年12月、中国中央テレビから、特派員として、東京支局に派遣されて、今年は7年目になった。中国の視聴者の皆さんにとっては、中国中央テレビは日本のNHKのような存在だから、特派員として取材したニュース番組は中国の視聴者にとって、日本を知る重要なチャンネルになり、常に責任の重大さを感じる。私は日本に来てから、米国大統領トランプの日本訪問、G20サミット、東京オリンピックなど重要なニュースの報道に参加した。私は優秀なメデイア管理者になるため、必ず経営管理学の理論と実践をより深く理解すべきだと思ってから、2021年4月にWBSに入学し、牧ゼミに所属している。

 “深圳的产业聚集和硬件的大众创新”,自我入学不久,就知道有这么一门课。因为标题当中就有深圳二字,讲的内容又是关于中国最年轻城市深圳的创新产业和创新机制的研究,自然印象深刻。2023年年初,终于等到冬季集中授课期间,可以选修,有机会听一听日本老师怎么来诠释中国深圳的创新,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当然是很有兴趣。

 

这门课在WBS受到“意外的”欢迎

 今年早春,乍暖还寒,在集中授课的期间,甚至因为有一天东京都政府发出大雪警报,所以线下上课改成了网课。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选修这个冬季的集中授课的学生并不算多。我选修的个别英文课程,甚至只有学生四五人。与其他课堂的小规模相比,“深圳的产业聚集和硬件的大众创新”,这门日语课程放在夜间时段,从晚上6点50分上到10点,竟然吸引了超过30名学生来选修,其中除了四五名中国留学生,大多都是日本学生,可见这门课程在早稻田大学商学院受欢迎的程度。作为中国留学生,说实在的,我很意外日本同学们会对“深圳”的相关课程这么感兴趣,换位来说,这就像是一门关于日本横滨的课程在中国的大学很有人气。不过再想想,或许是因为深圳和“创新”组合在一起介绍,才让深圳有了不一般的魅力,在早稻田大学商学院(WBS)从技术、产业的角度介绍“创新(innovation)”的课程是稀缺资源。可见,最开始将这门课程的授课者高须正和老师介绍来WBS开课的牧兼充教授的确是独具慧眼,作为一名商学院的一年级学生,我认为这样的课程设计本身就很创新。

 

深圳的“A”面:中国留学生也不甚了解的深圳

 言归正传,来聊聊我在课上都学到了什么,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的感受和启发。在第一堂课上,高须老师就跟大家介绍了深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小渔村图片,到如今的高楼林立,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深圳发展历程,对于大多数7080后的中国人来说就是“1979年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最早践行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张深圳的面孔。我看课堂上大家认真做笔记的样子,心里在想这些背景的讲述,对于日本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先了解一座城市,就像打开了一张全新的地图,接下来才能探索其中。
 高须老师分析认为,在深圳的硬件制造业之所以如此有创新活力,是因为建立了PROTOTYPE- PRODUCE- PROMOTION三者的良性互动,也就是在如何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硬件这个课题上,形成了“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卖”的创新机制,比如说像一个可以吸附在平面上自主旋转的小发条“なんでもぜんまいZENMAI”这样具有创新技术的硬件产品,可以提前通过众筹等方式接收到订单,拿到预付款,在深圳找到能够生产的厂家,按期拿到货再按时按量地投递到消费者手中。产品得到了市场的好评之后,又获得了更多订单,在后续生产新品的过程中,也可能会诞生出创新的改良,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如此一来,PROTOTYPE- PRODUCE- PROMOTION(“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卖”)的循环,总是能够获得更多的创新动力。
 这门课的主讲高须老师,是一个硬件发烧友,对于硬件的创新发展总是饱含热情,给商学院的学生们介绍了很多半导体电路设计的知识。这也让原本距离硬核技术比较遥远的学生们,慢慢能够理解为什么在深圳,技术的迭代速度那么快,硬件产品的创新总是能够持续。比如说,一个价格便宜的低端手机,在深圳总是有厂商,会想办法不断改进,用更少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原件实现更多的智能手机功能。市场的需求对产品的价格和性能总是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深圳的厂商一直在通过各种创新,用更低的成本去提供更好的产品。作为一名纯文科生,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有太明白这样的创新实现起来,在技术的层面有多大困难,但是我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创新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在中国农村、非洲、拉丁美洲等等广阔的市场,对于当地人来说以一个可以支付得起的价格,购买到功能齐备的智能手机,意味着他们和外面的世界从技术层面实现了信息差的跨越。通过高须老师的授课,我认识到硬件作为一种技术铺开之前的基础,对于改变每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是多么重要;而关于深圳在硬件产业中的大众创新机制,也有很多内容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这可能早已是深圳的“B”面,而“产业聚集和硬件的大众创新之都”或许已经成为深圳的“A”面。而这个深圳的“A”面,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商务实践等各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探索、探讨的内容。我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超过五年没有去过深圳了,下次如果有机会通过WBS的交流项目,去深圳的创新企业和工厂看一看,一定会得到很多启发。

 

嘉宾讲师是这门课的大宝藏

 这门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邀请了很多深圳企业的嘉宾讲师,以及日本的技术工程师们在“深圳的产业聚集和硬件的大众创新”的大标题下,从各自最擅长的领域出发来分享真知灼见。
 通过嘉宾讲师的授课,我们学习到像SpinQ这样生产量子计算机的公司,竟然把量子计算机销售到了深圳当地的中学校还有其他一些中国的大学,在普通人心目中高高在上、日常生活中用不太到的高精尖科技产品,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以民用市场可以接受的价格实现商品的转化。而当SpinQ量子计算机走进越来越多的民用领域,它所能给民用领域的IT化带来的革新,给相关教育领域带去的启发和鼓舞,一定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而像Heroad这样的公司,以“善”为投资理念,也给学生们提供了新鲜的视角。我在课堂反馈簿上,看到有日本同学留言评价Heroad说,“我认为除了投资价值委员会之外,还设立了社会价值委员会,管理企业是否能对ESG领域提供价值的组织结构很有趣。我觉得以后我也可以在工作中试着模仿以提供社会价值为目标的做法。”关于Heroad参与投资的Pudu机器人事业,日本同学们也很有兴趣,有的认为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支持机器人代替一些基础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作,的确是“善”投资。还有的同学评价Pudu说,“首先加快市场投入,从市场得到反馈改良(并且本地化),Pudu事业开展的速度令人吃惊。在日本市场的扩大战略也很明确,一定要看看工厂的生产线!”
关于大公坊iMakerbase这样的众创空间,日本同学们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看到课后反馈中有同学说“听了Zoey的话,我觉得深圳创新的原动力,是像Zoey和高须老师介绍的这样,喜欢新事物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建立了网络。要说如何成为这些人聚集的地方,我想这需要政府的政策、地理因素等各种条件。因为在深圳有像iMakerbase聚齐起来的喜欢新事物的人们,又会再吸引喜欢新事物的人们聚集在深圳,通过不断的吸引和聚集,让深圳获得了可以保持创新的土壤,从而不断地产生了良好的循环。”
 而在这门课上,不仅可以听到来自中国公司的声音,也有很多日本专家、技术“大拿”的分享。清水先生从一个技术工程师的角度,极具批判精神地分析日本制造业中的问题,让我大为佩服,也坚信如果更多的人有这样的洞见,在日本的制造业,负责经营管理的部门和技术研发部门可以实现更好的连接,相信能够更快地研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便利。通过来自  SwitchScience的小室女士的讲解,真切感受到了当教育遇到创新,将会激发的无限可能。秋田先生介绍了在深圳的制造业“先做了再说”的野生模式,给创新机制带来的动力。武村先生的富有理想主义的讲课,也让很多同学深受鼓舞,投入精力去追求自己真心喜欢的事业,真的可以为自己、为社会带来新的变化。

 

这是一门选修之后还期待续集的课

 在中文中,“创造”一个词,由“创”“造”两个字组成。创,是创新;造,是制造。在这门课结束的时候,原本对于硬件、技术创新不甚了解的我,却从内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作为商学专业人士的使命感。在不远的将来走出校门之后,带着WBS商学院毕业生标签的我们,如果能够揣着“创”“造”的心,让技术的创新、人们对于产品的真切“需求”、产品的制造、市场的流通之间形成“善的循环”,那么,我们作为商学专门人才,或许能通过商业的力量,给社会生活带来更多的新鲜空气。而我始终坚信,社会就像自然人一样,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才能保持生机。
 短暂的集中授课结束了,让人意犹未尽。相信不少选修这门课的同学们也和我有同感,都希望通过WBS的项目,有机会跟着高须老师到实地去,看一看深圳这座充满“创”“造”的中国城市。


次回の更新は4月6日(金)に行います。

,